若欲查詢 染色體異常 相關疾病資料請點選CD分類

高雪氏症
Gaucher disease
病因學:為一種少見的醣脂類儲積症,是因患者體內位於第一隊長臂(1q22)染色體上葡萄糖腦甘脂酵素(Glucocerebrosidase; GC)基因的突變所引起的。此酵素主要負責將葡萄糖腦苷脂(Glucosylceramide)分解成較小的分子,而此區的突變則使得醣脂類大分子新陳代謝無法順利進行,葡萄糖腦苷脂會逐漸堆積在骨髓細胞及各器官,部份的個案還可能會堆積在腦部或神經系統,患者會有肝脾腫大、貧血、出血傾向及骨骼發育障礙等明顯症狀。發生率:目前台灣的盛行率不明;可能發生在任何地區或族群,在全球約有10,000的患者。第一型發生率為1/40,000~1/60,000(猶太民族後裔帶因率為1/15);第二型發生率為1/100,000(急性神經元病變型);第三型發生率為1/50,000~1/100,000(慢性神經元病變型或青年型)。依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資料,2011年台灣約有二十多名患者。遺傳模式: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,表示當父母親為各帶一個突變的基因,為沒有臨床症狀的帶因者,但其下一代每一胎不分性別將有25%的機率罹患此症。
高雪氏症的臨床症狀分類表:
特徵第一型第二型
(急性神經元病變型)
第三型
(慢性神經元病變型)
發病期孩童期/青春期嬰兒期孩童期
脾臟腫大+ → ++++++ → +++
肝臟腫大+ → ++++++ → +++
骨頭疾病骨頭危象- → +++--+ → +++
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疾病+++ → +++
存活期6~80歲~2歲2~60歲
發生率~1/60,000至1/200,000<1/100,000<1/500,000
註:”-“表示沒有此症狀,”+”表示有次症狀,”+→+++”表隨時間變嚴重。
診斷:除依臨床症狀判斷外,患者的骨髓細胞經染色後可見典型的高雪氏細胞。而酵素定量分析可偵測葡萄糖腦苷酶的活性,作為診斷的依據。目前國內已有幾家醫學中心可行基因病變檢測,藉由分子生物學的方法進行;酵素活性測定與基因病變分析可應用於產前遺傳診斷,以做為疾病的預防。治療:一、骨髓移植(Bone Marron Transplantation, BMT)
已有多年成功治療的歷史,此療法的效果良好,可以改善原本已經堆積在細胞中的葡萄糖腦苷脂(glucosylceramide)的量,使得原本的症狀減輕症狀或停止惡化。而接受治療前提必須要找到適合的骨髓捐贈者。且必須要承擔10%~25%移植可能發生併發症的風險。

二、酵素補充療法(Enzyme Replacement Therapy, ERT)
目前酵素補充療法主要針對第一型高雪氏症患者,自1990年開始使用,方式是將修正過的酵素經由靜脈注射此症患者身上,此針劑內容現在大多經由實驗室基因人工合成如Cerezyme®(imiglucerase),大約兩個星期施行一次,一次費時兩小時。在酵素治療5~10年後,大部分的病患都有進步,但是其它的症狀(如骨骼、敗血症、肺性高血壓)還是會發生,所以還需輔助性治療。
此療法的缺點則是在於患者需終生施打此種針劑,另外此種針劑亦非常昂貴。現今針對一種稱為Zevesca® (Miglustat)的藥物進行試驗,此藥物採口服方式,亦用於治療第一型患者,目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(FDA)通過的適應症只適用於無法接受酵素治療(ERT)的病患(指會引起過敏而非不想打針的病患)。而台灣則已將上述2種藥納入衛福部公告罕藥並獲得健保給付。

三、受質減少療法(Substrate reduction therapy, SRT)
目的是限制受質前驅物的生成量 (和最終的代謝產物),以降低代謝的異常造成的細胞傷害。
有一種抑制葡萄糖腦苷脂合成酶 (glucosylceramide synthetase) 藥物Eliglustat目前已上市,被證實在高雪氏症的病人體內能改善內臟症狀。但由於Eliglustat經由CYP2D6代謝,使用前應先檢測CYP2D6基因型,以調整劑量。

四、關節置換術
可減輕疼痛並改善關節活動範圍,進而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。

五、基因療法
此症內臟與骨骼病變的問題可以考慮以幹細胞的轉植來治療。先由患者身上注射白血球生長激素(G-CSF),以刺激骨髓釋放幹細胞至血液中,接著就蒐集患者血中的幹細胞,集中之後,將健康正常的基因植入患者的幹細胞中,再將這些校正後的幹細胞放回患者的骨髓中。已針對第二型及第三型的患者,進行基因治療的研究。
預後:若為第一型且發病期較早的患者預後並不好,因其肺臟、肝臟及骨頭皆已受到嚴重影響;而第一型發病期較晚的患者其生命期則與一般人無異。第二、三型之預後也不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