檢驗介紹
次世代定序簡介
人體的遺傳物質一半來自父親,一半來自母親;這些遺傳物質組成基因,調控個人的生長與性狀。遺傳疾病的成因是基因改變所造成,可以是遺傳自父母、或是來自精子或卵子的突變,因此基因分析就成為遺傳疾病確認診斷的工具。

桑格定序法 (Sanger sequencing) 在過去十多年一直是基因分析的標準檢驗法;此定序法需先將欲分析的目標一段一段的放大出來,再與資料庫進行比對;若目標區域較長或較多,就必須進行多次放大,整個步驟不僅繁瑣也耗費人力和時間。另外,由於醫學的快速進步,許多臨床上表現相似的遺傳疾病,已知是由多個基因引起。桑格傳統定序法雖在自動化與偵測上進步了不少,結果也準確,但其價格依基因數目倍增,如果檢測的基因數太多,還是相當昂貴。

近年來,因科技不斷的發展與改善,促進了次世代定序 (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, NGS) 的發展。NGS是種最新的定序技術,它大幅的增加了定序的能力,從過去的單一基因檢驗,到多基因定序檢測,一次將多個目標區域進行定序後,做組裝、比對、和分析。此技術會將DNA檢測品打斷成小片段,載至晶片上做定序。晶片上有著幾億個短小片段,利用電腦程式將這些片段訊號收集,藉由演算法和與資料庫的對照,把序列一段段拼湊成一個完整序列,但伴隨著而來的統計與分析也是要花上不少時間。
此技術的優勢在於,多基因檢測可同時區辨許多相類似病徵的疾病。例如因不同基因的變異造成肌肉萎縮的疾病,進行多基因檢測可以確定該疾病是哪個基因變異所造成,進而進行疾病預防與生育規劃。多基因定序檢測也可以幫助判斷一些病症比較複雜的疾病。例如肢帶型肌肉失養症有許多不同的類型,從一般檢測很難分辨出來,次世代定序可在這方面提供資訊。除了遺傳疾病的診斷,次世代定序也可應用於精準醫療。例如癌症治療也曾藉由多基因檢查來預測藥物治療效果。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可應用在多種疾病上,可多個個案一起做,降低花費的人力與時間。

隨著定序技術的演進,價格逐漸降低,所得到的資料量也在增加。次世代定序雖然快速方便,現階段還是有不足的情形。基於DNA本身的序列和構造,還是無法100%的分析所有區域,這個狀況通常還是需要搭配傳統定序法去補足不足的部分。另外,定序的結果會發現許多變異,有些變異可以從資料庫得知是否是良性或者具有致病性;有些變異則沒有證據無法確定其與疾病之間的關聯性,部分變異可以電腦程式去預測是否會影響蛋白質的功能,但需要很多後續的實驗測試,無論是基礎或者是臨床相關的研究,去證實是否會造成臨床疾病。

NGS能一次同時找出多個基因上的變異,實現精準醫療的理想。然而伴隨而來的高度複雜與龐大的資訊,需要仔細的判讀,以確保結果的可靠性、準確性與臨床有效性。
參考資料1. Craigen, W. J., et al. (2013). "Exome sequencing of a patient with suspected mitochondrial disease reveals a likely multigenic etiology." BMC Med Genet 14: 83
2. de Koning, T. J., Jongbloed, J.D., Sikkema-Raddatz, B., Sinke, R.J. (2015). "Targeted next-generation sequencing panels for monogenetic disorders in clinical diagnostics: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." Expert Review of Molecular Diagnostics 15(1): 61-70
3. Jiang, T., Tan, M.S., Tan, L., & Yu, J.T. (2014). "Application of next-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ologies in Neurology." 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(12): 125
4. Nakagawa, H., Wardell, C.P., Furuta, M., Taniguchi, H., & Fujimoto, A. (2015). "Cancer whole-genome sequencing: present and future." Oncogene 34(49): 5943-5950
5. Nigro, V. S., M. (2014). "Genetic basis of limb-girdle muscular dystrophies: the 2014 update." Acta Myologica 33(1): 1-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