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欲查詢 染色體異常 相關疾病資料請點選CD分類

異戊酸血症
Isovaleric acidemia, IVA
病因學:是由於粒腺體中異戊醯輔A去氫酶(isovaleryl-CoA dehydrogenase) 缺乏所造成,造成此酵素缺乏主要原因是因為在第15對長臂(15q15.1)上的Isovaleryl-CoA dehydeogenase gene (IVD)突變所致。此酵素的作用是負責白胺酸(Leucine)代謝的第三步驟,將異戊醯輔酶A(isovaerlyl-CoA)轉化為3-甲基巴豆醯輔酶A (3-methylcrotonyl-CoA)。此一酵素的缺乏將導致白胺酸 ( Leucine ) 無法進行正常的代謝而造成異戊醯輔酶A(isovaleryl-CoA)堆積,進而產生異戊酸(isovaleric acid)與其他的代謝物如3-羥基戊酸(3-hydroxyvaleric acid)及N-異戊酰甘胺酸(N-isovalerylglycine)。

異戊酸亦可與肉鹼(carnitine)結合產生異戊醯肉鹼(isovaleryl-carnitine),此物(C5-acylcarnitine)可經由串聯質譜儀中偵測到。甘胺酸(Glycine)和肉鹼(carnitine)會將有毒的異戊酸(isovaleric acid)轉變成無毒的N-異戊酰甘胺酸(N-isovalerylglycine)及異戊醯肉鹼(isovaleryl-carnitine)而從尿液中排出。
發生率:台灣發現的IVA患者至少有7人,大部分臨床嚴重度屬中重程度。自民國90年8月開始實施串聯質譜儀新生兒篩檢以來,以台大新生兒篩檢中心為例,以發現2位新個案。但在中部某醫學中心有一個案於2個月大時確定診斷為此症患者。目前此症已列為我國公告罕見疾病,據估生生率應為1/10,000以下。遺傳模式: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,表示父母親為各帶一個突變基因的沒有臨床症狀的帶因者,但其下一代每一胎不分性別將有25%機率可遺傳此症。臨床上表徵: 依照臨床症狀的嚴重度分類為1.典型(急性):出生後通常與一般嬰兒無異,有幾天到幾週的無症狀期,但漸漸會呈現倦怠、胃口不佳、嘔吐、脫水、嗜睡、活動力變差、體溫偏低甚至會有抽筋的現象。50%患者在出生後幾天內呈現嘔吐、嗜睡、痙攣、甚至昏迷,患者會呼吸和尿液呈現臭腳ㄚ(Sweat foot)的味道。

2.非典型(慢性):發病時間較晚,約在出生後一年。左右其症狀較為輕微且不明顯;這一類患童不一定有特殊的氣味,但會有胃口不佳、生長發育不良、智能發展障礙、抽筋等現象。
診斷:目前已將串聯質譜儀技術應用於新生兒篩檢上,可藉測定新生兒濾紙血片中異戊醯肉鹼C5(Isovaleryl carnitine)的含量,若其數值持續升高,則需進一步轉介至醫院接受確認診斷。

在診斷確認上,除了小兒遺傳專科醫師的臨床評估之外,並可接受相關的實驗室檢測:包括:血糖、血液酸鹼值、血氨值,血液中相關胺基酸脂肪酸含量,以及尿液中相關代謝產物的含量分析,必要時可測定表皮細胞中異戊醯輔酶A去氫酵素(Isovaleryl-CoA Dehydrogenase)活性以確認診斷。
治療:當生病或是受到壓力時,會反覆的產生代謝性失調的現象,若是越早發病,患者的死亡率也會越高,因此早期診斷,給予照護,將可以改善預後。

在急性發作的治療上,主要為矯正脫水及代謝性酸中毒,移除過多異戊酸,並給予適當之熱量,以減少患者生你異化的狀況。若上述方式仍無法改善其生化與臨床狀況時,則需考慮實行血液透析。

長期治療上,主要為採低蛋白飲食治療,嚴格控制白胺酸的攝取;另外可補充甘胺酸 ( Glycine ) 及肉鹼等藥物,及定期1~3個月檢查血中異戊醯肉鹼及尿中異戊酸、異戊醯甘胺酸含量,監測生長發育與智能發展情形。
預後:此症可說是有機酸血症中預後最為良好的一個參考資料:李明亮主編。代謝性疾病---台灣經驗。行政院衛生署民健康局。台北:合記。2004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