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欲查詢 染色體異常 相關疾病資料請點選CD分類
進行性家族性肝內膽汁滯留症
Progressive family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, PFIC
Progressive family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, PFIC
病因學: 進行性家族性肝內膽汁滯留症(Progressive family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;簡稱為PFIC) ,是一群因基因缺陷而導致肝細胞的膽汁排泄功能異常的遺傳疾病,常發生在嬰幼兒時期,此症隨著膽汁滯留漸漸引發黃疸、搔癢、肝脾腫大、生長不良等臨床表現,最後可能惡化至肝硬化或肝衰竭。
患者的平均發病年齡為1-3個月大,有的患者可能在幼兒時期或兒童期,即快速的惡化成肝臟硬化,而症狀輕微者,發病可能較晚,病程也相對的較為緩和,可能只對肝臟造成輕微的損害而能順利成長;少數晚發型患者,也可能在10-30歲發病或進展至肝硬化 。
此症是因不同位置上的基因缺陷所致,與肝細胞膽汁的代謝與與排送的缺陷有關。最早被發現的三種基因缺陷導致的PFIC: 是第一型(PFIC1, FIC1基因缺陷)、第二型(PFIC2, BSEP基因缺陷)、及第三型(PFCI3, MDR3基因缺陷),其中第一及第二型於肝功能的檢查上,發現GGT (gamma-glutamyl-transpeptidase)的數值正常或偏低,第三型GGT數值偏高,可作為初步診斷參考。近年陸續有新的基因陸續被發現(例如:TJP2、FXR、MYO5B基因缺陷),大多伴隨GGT數值正常或偏低。
第一型進行性家族性肝內膽汁滯留(PFIC1),又稱為Byler Disease,是因第18對染色體21位置(18q21.31)上的ATP8B1(ATPase, CLASS I, TYPE 8B, MEMBER 1)基因缺陷所致。此基因主要表現於肝細胞、膽道細胞與腸細胞膜,轉譯成P型三磷酸腺脢(P-type ATPase),負責將胺磷脂(aminophospholipid)自細胞外膜轉移至內膜,研究顯示,當這個酵素缺乏可能造成腸內膽汁酸吸收過多及膽汁分泌量下降。
第二型進行性家族性肝內膽汁滯留(PFIC2),則是與第2對染色體31.1位置(2q31.3)的ABCB11(ATP-Binding Cassette, Subfamily B, Member 11)基因缺陷有關,此基因與BSEP(Bile Salt Export Pump)蛋白表現有關,BSEP為一種排出膽鹽的幫浦,負責肝細胞小管膜(canalicular membrane)上的膽酸運輸。此基因的缺陷,導致膽汁無法順利排出,進而造成膽酸堆積及肝細胞的損傷。
第三型進行性家族性肝內膽汁滯留(PFIC3),與前兩型不同之處在於此症患者會有偏高的GGT值,因此又稱為高GGT PFIC型(High-GGT PFIC)。PFIC3因位於7q21.12位置的ABCB4 ( ATP binding cassette, Subfamily B, Member 4)基因的缺陷,影響肝細胞小管膜上磷脂(phosphatidylcholine)之分泌;膽汁中的磷脂成分可保護膽管細胞不受膽酸傷害,若膽管內的疏水性膽汁酸無法受到磷脂質作用來減弱毒性,將會發生膽管的受損,進而導致肝硬化的發生。
近年新發現的致病基因,其中TJP2基因缺陷,與PFIC2症狀非常類似; MYO5B可能會有PFIC或類似新生兒肝炎的症狀; FXR基因缺陷,症狀早發且伴凝血功能異常,在嬰兒早期即可能快速進展至肝衰竭需要換肝,未來隨著基因醫學的進展,也可能有新的致病基因被發現。
發生率:進行性家族性肝內膽汁滯留症(PFIC)之發生率低於萬分之一,在國外研究資料約七萬分之一。而此症已列為國健署罕見疾病。 遺傳模式:PFIC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,如果父母是帶因者,表示各帶一條缺陷基因的染色體,因另一條染色體上的基因表現正常,所以不會發病,但下一代不分男女,每一胎有25%的機率生下此症患者,50%的機率是跟父母一樣的帶因者,25%的機率正常。 臨床上表徵: PFIC患者大多在嬰兒期發病,在出生後幾個月內,即可能出現黃疸及肝脾腫大,症狀和新生兒肝炎類似。而發病的年紀及疾病的嚴重度,在個案間往往差異很大。典型患者常因血中過多的膽汁酸刺激到皮膚,而發生伴隨有黃疸現象的皮膚搔癢,但由於嬰幼兒的發展尚不完整,還不會抓癢及表達,患嬰可能出現焦躁不安的表現,但皮膚搔癢的問題仍常被忽略。
而某些個案的初期症狀,可能為常解出油脂便,脂肪吸收、體重過輕。此外,患者常出現慢性肝功能異常,及肝脾腫大的症狀,或骨骼發育緩慢,軟骨症,身高體重上的生長遲緩。
第三型肝內膽汁滯留發生的年紀,從幾個月到幾歲不等,症狀一開始可能先是漸漸的肝脾腫大,肝功能上升,這時可能難以察覺症狀,到後來將慢慢出現黃疸的症狀,逐漸的肝臟也會發生硬化。
隨病程進展,患者常演變成肝硬化以及肝臟衰竭等併發症,若未經治療,將造成患者死亡,病情的嚴重度往往有個別差異;進展快速者,可能在兩歲內即可能需要接受換肝。
隨著肝臟發育成熟,許多個案的在一歲後病情轉趨穩定而慢性,黃疸會時高時低,有時也會比較改善至無黃疸,但是肝臟仍可能持續進行至纖維化及肝硬化,有些患者合併有身材矮小、聽力異常、腹瀉、胰臟功能異常及低脂溶性維生素等症狀。有些個案門脈高壓,脾臟腫大,發生腸道出血或身體其他器官出血的風險增加。此外,患者罹患肝癌(hepatocellular carcinoma)的風險會提高
此外患者會因缺乏經肝臟代謝的脂溶性維生素,而導致嚴重的病徵;如因維他命K缺乏所引發的次發性出血及瘀傷,維他命D缺乏而造成佝僂。
診斷: 在診斷上,主要由小兒肝膽腸胃科及遺傳專科醫師視患者的臨床症狀,並配合相關檢查,以進行診斷。目前診斷的方式初步可以抽血檢驗肝功能、膽汁酸濃度以及病理切片及電子顯微鏡作為臨床診斷的依據,必須排除肝外膽道閉鎖,及其他肝膽及代謝疾病。
多數患者的血中GGT數值通常為偏低至正常,而總膽汁酸及結合型膽紅素則會上升。當綜合臨床的症狀符合時,臨床便可診斷為肝內膽汁滯留症。如果要進一步鑑定是哪一個基因的位置發生病變的話,那就必須作基因診斷,基因診斷可能需要取病患的血液或肝臟檢體,以及父母親的血液作檢查。尿液及血液膽汁酸分析,可鑑別與PFIC症狀極為類似的膽酸合成代謝異常。
基因診斷可採傳統之單一基因定序,一次檢驗一種基因缺陷,也可採用近年新發展的次世代定序,一次可檢驗多種基因缺陷。
治療: 目前PFIC的治療方式可分為四種:
1.藥物治療:Ursodeoxycholic acid(UDCA)治療,俗稱”利膽劑”,對於部份病人可以控制肝臟病變的進展速度,亦可能降低黃疸及緩解皮膚搔癢。; Rifampin對於膽酸代謝有促進效果,亦可治療搔癢症狀。近年來對於第二型肝內膽汁滯留症(BSEP缺乏)有新的藥物研發中,其中Phenbuty(sodium phenylbutyrate)已經研究顯示,對部份早期發病之PFIC2病患可改善肝功能及搔癢症狀。
2.營養治療: 給予含中鏈脂肪酸之營養品,如特殊營養品好敏瑞(Alfare)、哺力美(pregestimil)、保健(portagen)。也需額外以口服製劑或或靜脈注射補充脂溶性維生素,長期的脂溶性維生素補充期間,最好例行監測體內的脂溶性維生素濃度,以調整劑量。
3.手術治療:可利用繞道手術,把多餘的膽汁從體外或是從腸道排出,以減緩病程進展的速度,通常適用於第一及第二型患者。
4.肝臟移植:當嚴重肝臟硬化或肝衰竭,即須考慮接受肝臟移植手術;此治療方式適用於PFIC的所有類型。
預後: 此症的病程進展速度及疾病的嚴重度,在個案間往往差異很大。但一般來說,此症不論哪一類型的患者,都可能在幼兒或兒童時期,即惡化至肝硬化甚或肝衰竭,而須接受換肝。
也之病患有基因變異較輕微,仍保有部份基因功能,症狀較為輕微者,稱為良性反覆性肝內膽汁滯留(Benign recurrent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,BRIC),BRIC可能在青少年或成人期發病,進展至肝硬化機率較低。也有些在嬰兒期症狀較為明顯的個案,在一歲後轉為進展較緩和的慢性肝病。
在日常照護上,患者常因皮膚搔癢而造成不適,影響到生活品質;一般用來止癢的口服抗組織胺(anti-histamine)對於此症患者的療效有限。研究指出,患者皮膚搔癢的原因,可能與體內膽鹽與類鴉片物質增加有關, 因此可服用離子交換樹脂(如:cholestyramine)吸收腸胃道內的膽鹽,或服用促進膽酸代謝的Rifampin;可治療較為嚴重難治的搔癢症狀。此外,若皮膚乾燥將會使搔癢感更為加重,所以適度使用凡士林(非綿羊油或嬰兒油)也有益處。嚴重搔癢者會轉介皮膚科特殊治療,例如照光治療等,可緩解症狀。
在飲食照護上,因肝臟無法有效代謝食物中的油脂,因此宜避免高脂食物。營養師建議: 在肉類選用上,宜食用瘦肉;一般肉類脂肪含量多寡依序為:雞肉、魚肉、鴨肉、牛肉、羊肉、豬肉,其旁附著之油脂及皮層應全部去除。在烹調時,多採用清蒸、水煮等方式,以減少用油的烹調方式。若長期採用低油飲食,應依醫師指示適時補充脂溶性維生素A、D、E、K。
參考資料:1. PFIC1: OMIM#211600- //omim.org/entry/211600
2. PFIC2: OMIM#601847- //omim.org/entry/601847
3. PFIC3: OMIM#602347- //omim.org/entry/602347
4. PFIC4: OMIM#615878- https://omim.org/entry/615878
5. PFIC5: OMIM#617049- https://omim.org/entry/617049
6. eMedicine- //www.emedicine.com/ped/topic2771.htm
患者的平均發病年齡為1-3個月大,有的患者可能在幼兒時期或兒童期,即快速的惡化成肝臟硬化,而症狀輕微者,發病可能較晚,病程也相對的較為緩和,可能只對肝臟造成輕微的損害而能順利成長;少數晚發型患者,也可能在10-30歲發病或進展至肝硬化 。
此症是因不同位置上的基因缺陷所致,與肝細胞膽汁的代謝與與排送的缺陷有關。最早被發現的三種基因缺陷導致的PFIC: 是第一型(PFIC1, FIC1基因缺陷)、第二型(PFIC2, BSEP基因缺陷)、及第三型(PFCI3, MDR3基因缺陷),其中第一及第二型於肝功能的檢查上,發現GGT (gamma-glutamyl-transpeptidase)的數值正常或偏低,第三型GGT數值偏高,可作為初步診斷參考。近年陸續有新的基因陸續被發現(例如:TJP2、FXR、MYO5B基因缺陷),大多伴隨GGT數值正常或偏低。
第一型進行性家族性肝內膽汁滯留(PFIC1),又稱為Byler Disease,是因第18對染色體21位置(18q21.31)上的ATP8B1(ATPase, CLASS I, TYPE 8B, MEMBER 1)基因缺陷所致。此基因主要表現於肝細胞、膽道細胞與腸細胞膜,轉譯成P型三磷酸腺脢(P-type ATPase),負責將胺磷脂(aminophospholipid)自細胞外膜轉移至內膜,研究顯示,當這個酵素缺乏可能造成腸內膽汁酸吸收過多及膽汁分泌量下降。
第二型進行性家族性肝內膽汁滯留(PFIC2),則是與第2對染色體31.1位置(2q31.3)的ABCB11(ATP-Binding Cassette, Subfamily B, Member 11)基因缺陷有關,此基因與BSEP(Bile Salt Export Pump)蛋白表現有關,BSEP為一種排出膽鹽的幫浦,負責肝細胞小管膜(canalicular membrane)上的膽酸運輸。此基因的缺陷,導致膽汁無法順利排出,進而造成膽酸堆積及肝細胞的損傷。
第三型進行性家族性肝內膽汁滯留(PFIC3),與前兩型不同之處在於此症患者會有偏高的GGT值,因此又稱為高GGT PFIC型(High-GGT PFIC)。PFIC3因位於7q21.12位置的ABCB4 ( ATP binding cassette, Subfamily B, Member 4)基因的缺陷,影響肝細胞小管膜上磷脂(phosphatidylcholine)之分泌;膽汁中的磷脂成分可保護膽管細胞不受膽酸傷害,若膽管內的疏水性膽汁酸無法受到磷脂質作用來減弱毒性,將會發生膽管的受損,進而導致肝硬化的發生。
近年新發現的致病基因,其中TJP2基因缺陷,與PFIC2症狀非常類似; MYO5B可能會有PFIC或類似新生兒肝炎的症狀; FXR基因缺陷,症狀早發且伴凝血功能異常,在嬰兒早期即可能快速進展至肝衰竭需要換肝,未來隨著基因醫學的進展,也可能有新的致病基因被發現。
發生率:進行性家族性肝內膽汁滯留症(PFIC)之發生率低於萬分之一,在國外研究資料約七萬分之一。而此症已列為國健署罕見疾病。 遺傳模式:PFIC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,如果父母是帶因者,表示各帶一條缺陷基因的染色體,因另一條染色體上的基因表現正常,所以不會發病,但下一代不分男女,每一胎有25%的機率生下此症患者,50%的機率是跟父母一樣的帶因者,25%的機率正常。 臨床上表徵: PFIC患者大多在嬰兒期發病,在出生後幾個月內,即可能出現黃疸及肝脾腫大,症狀和新生兒肝炎類似。而發病的年紀及疾病的嚴重度,在個案間往往差異很大。典型患者常因血中過多的膽汁酸刺激到皮膚,而發生伴隨有黃疸現象的皮膚搔癢,但由於嬰幼兒的發展尚不完整,還不會抓癢及表達,患嬰可能出現焦躁不安的表現,但皮膚搔癢的問題仍常被忽略。
而某些個案的初期症狀,可能為常解出油脂便,脂肪吸收、體重過輕。此外,患者常出現慢性肝功能異常,及肝脾腫大的症狀,或骨骼發育緩慢,軟骨症,身高體重上的生長遲緩。
第三型肝內膽汁滯留發生的年紀,從幾個月到幾歲不等,症狀一開始可能先是漸漸的肝脾腫大,肝功能上升,這時可能難以察覺症狀,到後來將慢慢出現黃疸的症狀,逐漸的肝臟也會發生硬化。
隨病程進展,患者常演變成肝硬化以及肝臟衰竭等併發症,若未經治療,將造成患者死亡,病情的嚴重度往往有個別差異;進展快速者,可能在兩歲內即可能需要接受換肝。
隨著肝臟發育成熟,許多個案的在一歲後病情轉趨穩定而慢性,黃疸會時高時低,有時也會比較改善至無黃疸,但是肝臟仍可能持續進行至纖維化及肝硬化,有些患者合併有身材矮小、聽力異常、腹瀉、胰臟功能異常及低脂溶性維生素等症狀。有些個案門脈高壓,脾臟腫大,發生腸道出血或身體其他器官出血的風險增加。此外,患者罹患肝癌(hepatocellular carcinoma)的風險會提高
此外患者會因缺乏經肝臟代謝的脂溶性維生素,而導致嚴重的病徵;如因維他命K缺乏所引發的次發性出血及瘀傷,維他命D缺乏而造成佝僂。
診斷: 在診斷上,主要由小兒肝膽腸胃科及遺傳專科醫師視患者的臨床症狀,並配合相關檢查,以進行診斷。目前診斷的方式初步可以抽血檢驗肝功能、膽汁酸濃度以及病理切片及電子顯微鏡作為臨床診斷的依據,必須排除肝外膽道閉鎖,及其他肝膽及代謝疾病。
多數患者的血中GGT數值通常為偏低至正常,而總膽汁酸及結合型膽紅素則會上升。當綜合臨床的症狀符合時,臨床便可診斷為肝內膽汁滯留症。如果要進一步鑑定是哪一個基因的位置發生病變的話,那就必須作基因診斷,基因診斷可能需要取病患的血液或肝臟檢體,以及父母親的血液作檢查。尿液及血液膽汁酸分析,可鑑別與PFIC症狀極為類似的膽酸合成代謝異常。
基因診斷可採傳統之單一基因定序,一次檢驗一種基因缺陷,也可採用近年新發展的次世代定序,一次可檢驗多種基因缺陷。
治療: 目前PFIC的治療方式可分為四種:
1.藥物治療:Ursodeoxycholic acid(UDCA)治療,俗稱”利膽劑”,對於部份病人可以控制肝臟病變的進展速度,亦可能降低黃疸及緩解皮膚搔癢。; Rifampin對於膽酸代謝有促進效果,亦可治療搔癢症狀。近年來對於第二型肝內膽汁滯留症(BSEP缺乏)有新的藥物研發中,其中Phenbuty(sodium phenylbutyrate)已經研究顯示,對部份早期發病之PFIC2病患可改善肝功能及搔癢症狀。
2.營養治療: 給予含中鏈脂肪酸之營養品,如特殊營養品好敏瑞(Alfare)、哺力美(pregestimil)、保健(portagen)。也需額外以口服製劑或或靜脈注射補充脂溶性維生素,長期的脂溶性維生素補充期間,最好例行監測體內的脂溶性維生素濃度,以調整劑量。
3.手術治療:可利用繞道手術,把多餘的膽汁從體外或是從腸道排出,以減緩病程進展的速度,通常適用於第一及第二型患者。
4.肝臟移植:當嚴重肝臟硬化或肝衰竭,即須考慮接受肝臟移植手術;此治療方式適用於PFIC的所有類型。
預後: 此症的病程進展速度及疾病的嚴重度,在個案間往往差異很大。但一般來說,此症不論哪一類型的患者,都可能在幼兒或兒童時期,即惡化至肝硬化甚或肝衰竭,而須接受換肝。
也之病患有基因變異較輕微,仍保有部份基因功能,症狀較為輕微者,稱為良性反覆性肝內膽汁滯留(Benign recurrent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,BRIC),BRIC可能在青少年或成人期發病,進展至肝硬化機率較低。也有些在嬰兒期症狀較為明顯的個案,在一歲後轉為進展較緩和的慢性肝病。
在日常照護上,患者常因皮膚搔癢而造成不適,影響到生活品質;一般用來止癢的口服抗組織胺(anti-histamine)對於此症患者的療效有限。研究指出,患者皮膚搔癢的原因,可能與體內膽鹽與類鴉片物質增加有關, 因此可服用離子交換樹脂(如:cholestyramine)吸收腸胃道內的膽鹽,或服用促進膽酸代謝的Rifampin;可治療較為嚴重難治的搔癢症狀。此外,若皮膚乾燥將會使搔癢感更為加重,所以適度使用凡士林(非綿羊油或嬰兒油)也有益處。嚴重搔癢者會轉介皮膚科特殊治療,例如照光治療等,可緩解症狀。
在飲食照護上,因肝臟無法有效代謝食物中的油脂,因此宜避免高脂食物。營養師建議: 在肉類選用上,宜食用瘦肉;一般肉類脂肪含量多寡依序為:雞肉、魚肉、鴨肉、牛肉、羊肉、豬肉,其旁附著之油脂及皮層應全部去除。在烹調時,多採用清蒸、水煮等方式,以減少用油的烹調方式。若長期採用低油飲食,應依醫師指示適時補充脂溶性維生素A、D、E、K。
參考資料:1. PFIC1: OMIM#211600- //omim.org/entry/211600
2. PFIC2: OMIM#601847- //omim.org/entry/601847
3. PFIC3: OMIM#602347- //omim.org/entry/602347
4. PFIC4: OMIM#615878- https://omim.org/entry/615878
5. PFIC5: OMIM#617049- https://omim.org/entry/617049
6. eMedicine- //www.emedicine.com/ped/topic2771.htm